在我个人的成长经历里,我的母亲总是喜欢唠叨我,父亲也总是喜欢指责我,我既能感受到他们对我的关心和爱,又十分反感和抗拒他们对我的期待、要求和指责,我不想听他们说话,不想服从于他们的意志,甚至不想见到他们。后来我就想明白了一点:我这辈子我都不可能改变他们。我选择了尊重他们,允许他们以他们自己的方式存在,但这并不意味着我要任凭他们摆布,我尊重他们,我更尊重自己,我要做我自己,接受他们的关心和爱,同时拒绝他们的干预,争取独立和自主。
在心理咨询的过程中,也经常会遇到这种情况,来访者对自己的期待和要求很高,又总是否定自己,做事追求完美,害怕犯错和失败,害怕被人忽视、拒绝、否定、指责和疏远,而又感觉自己没能力、没价值,因为总是达不到自己的要求,也总是会有人不认可自己。这种性格多半来自于家庭教育,父母对自己有很高的期待和要求,经常否定自己,而且忽视自己的情感和需求。早先作为孩子为了生存只能屈从,等自己长大之后,有了自我意识,就开始反抗,一边反抗一边恐惧,因为反抗会失去来自于父母的支持,而自己还不具有生存的能力,直到我们独立起来有了自己的能力之后,这种恐惧才会减退。
我们内心的恐惧就好比:我对你的期待和要求,你必须达成,你必须听我的,如果你做不到或者你敢反抗,我就会抛弃你。我们现在看这句话没有太大的感觉,而在小的时候,被抛弃就意味着死亡,被抛弃的恐惧就是对死亡的恐惧,这种恐惧延续到了现在,使我们焦虑、强迫、抑郁和愤怒。我们需要深刻的认识到这一点:过去是因为我们还小,缺乏独自生存的能力,需要依靠他人,所以他人的看法和意愿才会那么重要,我们现在长大了,完全可以拒绝他人的期待和要求,实施自己的意愿,为自己而活,我们具有了选择的权力和自由,我们可以选择怎么说话、怎么做事、和什么人交朋友、走什么样的人生道路、过什么样的生活。也许我们自己的意愿在某些方面是和他人重合的,没关系,我们要知道,那是我们自己的意愿,我们所做的事情都是为了自己,顺便满足了他人的期望而已。
也有的朋友现在还没有独立起来,还需要依靠他人才能活下去,被迫满足他人的期待和要求,服从于他人的意志。也没关系,从现在开始就做好准备,遇到事情尽可能的自己去面对和解决,或寻求他人的合作,再或学会接纳,减少对他人的依赖,尽可能的独立,自己越独立,就越能摆脱他人的监控。再说一点,我们想依靠谁,谁就会靠不住,因为他人首先要为自己负责,他们有自己的事情和烦恼,很多时候顾不上我们的感受和需求,当我们把自己的情感和需求寄托在他人的身上,就会感觉他人并不能满足自己,我们也就会产生不满和怨恨。还有就是,你想控制谁,你就会被谁控制,依赖也是一种控制的方式,是通过示弱来让他人照顾自己,就像一个小孩跑进人群里,哇哇大哭,大家都会停下手里的事情去照顾这个小孩。
有的朋友可能会说,那些没有父母的人或者父母很少管自己的人呢?他们怎么也会自卑和恐惧?实际上我们是以父母代指扶养人及其他对我们产生过重大影响的人。在我们生活经历中的重要他人都会对我们产生影响,他们的期待和要求会一定程度的内化为我们对自己的期待和要求,他们的否定和指责也会一定程度的内化为我们对自己的否定和指责。我们是通过他人来认识和定义自己的,如果这个世界上只有自己一个人,也就不会有自我的概念,自己是个怎样的人就没有任何意义,所以我们也并不能完全不在乎别人的看法,我们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客观的认识和坚信自己。我们要走的道路,并不是以他人为中心或者以自己为中心,而是既能尊重他人,也能做自己。
那么,父母为何会对我们有这么高的期待和要求,又为何总是喜欢否定和指责我们呢?多半他们也是在这样的家庭环境里长大的,他们学会的就是这样的教育和交流方式,他们没有被尊重和平等的对待过,也不知道什么是尊重和平等的交流,同时他们自己的某些渴望和期待无法实现,也会寄托在我们的身上,期望我们能够替他们实现。我们会发现,父母越爱一个孩子,这个孩子承担的来自于父母的期望就会越多,压力也就越大,父母的爱就会成为孩子的负担。父母不一定会在语言上指责孩子,也不一定会在行为上惩罚孩子,然而当孩子符合他们的期望时就会表现的高兴,不符合他们的期望时就会表现的难过或生气,孩子又不傻,孩子能够感知到父母的情绪,同时父母高兴的时候会对孩子更好一些,难过或生气的时候会对孩子爱搭不理,这也是一种心理暗示。每个孩子都有讨好和迎合父母的倾向,这既是因为对父母的爱和依恋,也是为了保障自己的安全和满足自己的需求,想要依靠他人就得先去讨好和迎合他人。也有的妈妈会通过向孩子展示自己的弱小和无能,来增加孩子对她的保护欲,使孩子主动承担起她的情感和需求。
我们也会发现,在自己现在的人际关系里,我们会不自觉的对他人有很高的期待和要求,也总是喜欢否定和指责他人,我们就像父母一样,自己没有被尊重和平等的对待过,也不知道什么是尊重和平等的交流,我们内心里也不平衡,我们想要报复,他人可以那样对待我,我也要那样对待他人。如果在生活中发现有一个人总是苛求、否定和指责他人,他多半也是在苛求、否定和指责自己的。当我们在指责他人,或者被他人指责的时候,那种感觉就好像:我在被父母指责,我没有达到父母的期待和要求,我违背了父母的意志,我会被他们讨厌和排斥,我们会感到不安全,仿佛会有不利于自己的事情发生。这种不安全感也来于对自己能力的不自信,感觉自己现在没有能力保护自己和满足自己的需求,我们需要依靠他人。所以我们要发现、扩展和培养自己对于生存、发展的能力和能力感。
这些自我的能力主要包括:独自面对和解决问题,寻求他们人的合作,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生活、学习、工作和社交的能力。在遇到问题的时候,我们需要先认识这个问题的存在原理和形成原因,再明确问题的解决方向,然后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,然后循序渐进、有条不紊的去实施,并且在实施的过程中临机应变,随时调整自己的方案,有效的解决问题。任何问题的解决都需要时间和过程,切莫急于求成,要慢下来、稳住,慢就等于快,快(着急)就等于慢。在与人交往的过程里,我们要学会尊重他人和平等的交流。我们尊重任何人以他自己的方式存在,包括渴望、期待、经验、观点和思维、行为方式,我们更尊重自己。我们既不是要让他人来迎合自己,也不是去讨好他人,我们要平衡自己和他人的情感、需求,还要考虑现实情境。凡事都是可以商量的,没有什么矛盾和冲突是愉快的交流不能解决的,如果有,那就再聊一次。我们可以直接向他人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求,而不是去指责或讲道理。对于他人的表达,我们要认真倾听,理解他人的想法,尊重他人的情感和需求,看到他人好的一面并表达出来,学会称赞他人,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认同和服从于他人,我们随后可以提出不同的观点,也可以进一步的表达自己的情感和需求。他人被我们看见、尊重、理解和接纳,一般也就会看见、尊重、理解和接纳我们,如果他人还不具备这样平等交流的能力,没关系,我们可以示范给他看,用我们自己的态度和做法去影响他人。
在这里还要谈一谈竞争问题,竞争在生活中无处不在,因为有竞争的存在,很多时候人们不能愉快的交流与合作,比如班级里的排名、几个人争取同一个职位、裁员。有时候自己的成功就是他人的失败,会引来他人的嫉妒和敌意。我们从小就学会了比较,自己不如他人就会感到自卑、焦虑和恐惧。这也就是说,并不是我们越优秀他人就越喜欢我们,因为他人会因为不如我们而自卑、恐惧,甚至对我们产生嫉妒和敌意。也许表面上会来迎合和讨好我们,但那并不是发自内心的喜欢,他人总会找机会来否定和指责我们,以证明他自己是优秀的,这也就注定了我们无法被每一个人喜欢。在面对竞争的时候,我们要当仁不让,但如果在竞争中落后或失败,我们也要正视自己,看到自己的不足,虚心学习他人的优点和长处,争取在下一次的竞争中脱颖而出,我们的能力也会在竞争中得以提高。
通过提高和丰富我们生活、学习、工作和社交的能力与经验,我们就能逐步建立能力感、自信心、勇气与安全感,我们就更能面对和承担责任,我们也可以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帮助他人,我们就可以更多的感受到轻松、快乐与满足,焦虑、恐惧、疑病、强迫和抑郁等负面情绪和症状就会离我们而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