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三条认知扭曲,常常是你负面情绪的罪魁祸首。
来体会一下吧,在你情绪低落时,它尤其珍贵,它会让你明白你不过是在欺骗自己。
1、妄下结论
你不经过实际情况验证便迅速武断地得出负面结论。这样的例子有两个:“读心术”和“先知错误”。
读心术:你认为他人瞧不起你,对这一点你确信无疑,甚至懒得去查证。
假设你正在演讲而且讲得非常精彩,此时你注意到前排有个人却在打盹。其实他前一晚纵情狂欢,几乎没睡什么觉,但显然你不知道。你可能会这样想,“这位听众觉得我烦。”
假设你的朋友在街上与你擦身而过,没和你打招呼,其实他当时想事情想得太出神没看到你,但你可能会错误地下结论,“他对我视而不见,肯定是不喜欢我了。”
某个夜晚,你爱人由于在工作中受到批评,郁闷得不想说话,此时他(或她)对你有些爱理不理。你的心情便开始下沉,于是对沉默作出这样的解释:“他(或她)在生我的气,我哪里做错了?”
然后,由于这些想当然的负面反应,你可能会采取疏离态度或予以反击。这种自寻烦恼的行为模式可能会形成自证预言,使人际关系中出现负面交流,尽管在一开始其实什么事也没有。
先知错误:这种情况好像你未卜先知,就是算准了自己会不幸。你总认为会有倒霉的事发生,尽管这种预言纯属子虚乌有,但你却信以为真。一所高中的图书管理员在忧虑袭来时,总是不断地告诉自己,“我要死了,我要疯了。”这些预言实在荒唐,因为她在一生中从来就没有死掉(或发疯),一次都没有。她也没有任何严重的症状表明自己有可能会发疯。在一次心理治疗时,一位严重抑郁的医生向我解释他放弃执业资格的原因,“我觉得我会一直抑郁下去。我的坏运气将永远跟随着我,我对此百分之百地肯定,任何治疗对我都没用。”他对康复情况的预言实在太过消极,这不免让他心生绝望。在采取心理治疗后,他的症状很快就有所改善,这足以证明他的预言实在是错得离谱。
你有没有像这样妄下结论过?假设你打电话给一位朋友,但过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,他却没回你的电话。然后你心烦意乱,你以为这位朋友很可能已收到留言,但就是不想回电话。这是误解吗?——读心术的结论。然后你更恼火,决定再不打电话给他,也不再追究真相,因为你对自己说:“如果我再打电话给他,他会认为我纠缠不休。我可丢不起这个人。”由于这种消极的预言(先知错误),你便躲着你的朋友,并视之为奇耻大辱。三个星期后,你听说这位朋友其实从来就没收到你的留言。原来,所有的折磨都是自找的。这又是另一个心理魔术酿成的苦果!
2、放大和缩小
另一个你可能会陷入的思维陷阱是“放大”和“缩小”,不过我更愿意称它为“双目镜把戏”,因为你不是把事实不成比例地放大,就是把它们缩小。放大通常发生在你检视自身的错误、恐惧或不完美之处时,这时你会夸大它们的重要性:“我的天!我居然犯了一个错误。这太可怕了!太糟糕了!马上就会人尽皆知,我的名声全毁了!”你是在用双目镜放大功能的一端查看自己的错误,因此错误显得巨大无比,怪诞异常。
这种情况也可称作为“灾难化”,因为你将一件普通的负面事件当成了骇人的怪兽。
3、情绪化推理
你把情绪当成了事实的依据。
你的逻辑是:“我觉得我是个废物,因此我肯定就是个废物。”这种推理是一种误导,因为你的感觉反映的只是你的想法和信念。如果它们是歪曲的(许多情况下都如此),你的情绪就失去了正确性。情绪化推理的例子包括“我感觉内疚,那我肯定是做了错事”;“我感觉崩溃绝望,那我的问题肯定是无法解决的”;“我觉得自卑,那我肯定是个没用的废物”;“我没心情做事,所以不如躺在床上发呆”,或者“我烦你了,这足以证明你对我很坏,一直想利用我”。
你每次心情低落时,几乎都有情绪化推理在使坏。
在你看来,事情是这样的不顺心,实际肯定就是如此。你甚至没有想到去质疑导致这种感觉的假设是否正确。